为什么古建筑西方多用石中国多用木?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而西方多为石结构?以下总结各种解释:
网友“古越中兴”对此评论: “风水理论中应该无‘阳宅用木、阴宅用石’之说,如有,应是源于以下隐约出处:《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埻,盖取诸大过。’‘阳宅用木、阴宅用石’,其实质是:阳宅用木,象征欣欣向荣如木之生长;阴宅用石,象征入土为安。”
中国风水存在“阳宅用木、阴宅用石”的说法值得怀疑,所引《易·系辞下》中一段没有提到木或石,很难说与该问题有联系。
网友杨军康评论(链接第9条): “中国气候雨热同季,高温潮湿与低温干燥。古希腊雨热异季,高温干燥与低温潮湿。高温干燥最易失火。这应是古希腊比中国早用石材代替木材的根本原因。”。这个观察很独到,而且非常正确。雅典的降雨量的确是冬天高、夏天低。 而北京、南京、 洛阳则刚好相反,即便考虑时代的变化,估计这个比较也能成立。但另一方面,这虽证明了古希腊比中国的木建筑在夏天更易着火,但中国工匠或任何人都知道木能燃且易燃而石不能,也屡屡遭遇火灾。难道他们因此而受到的损失还不够大,教训还不够深,因此想不到用石?损失和教训不及古希腊是很可能的,但因此而想不到用石料(这并非难度很大的高科技)?这还是有点让人不够满意。
The Chinese builder never cultivated a real knowledge of brick and stone as primary structural media for ordinary use. They were either reserved for structures that were not intimately involved with everyday life, such as city and garden walls, bridges, gateways, or tombs, or assigned to secondary functions, such as curtain walls or the walls coming up to the window sills of timber-framed buildings. Masonry structures, therefore, occupy a position in no sense comparable to that in European architecture.
(直译:中国的建筑者从未真正培养出将砖和石作为平常使用的建筑的主要材料的知识。它们要么是专用于跟日常生活并不紧密相关的建筑,如城或园林的墙、桥、牌楼或陵墓,要么被赋予次要的功能,如幕墙即与木结构建筑的窗台齐平的墙。因此,砖石结构所占的地位完全不能跟在欧洲建筑中的地位相比。)
梁思成认为中国建筑不多用石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工匠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或技能用石建造平常使用的建筑,这无疑主要是民居。但是,庙宇、祠堂、书楼、甚至皇宫建筑呢?它们并非平常使用的建筑,但也多用木,而工匠和使用者都知道用木的缺点(虫蛀、易燃等)。估计梁先生的意思是这些木结构的建筑如果用石材,中国工匠们同样也缺乏足够的知识或经验。
2012-2015年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