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末索引

yong321 发表于 2013-1-6 12:43

中国目录学源远流长,自刘向、刘歆迄今两千年,其最初的七略编目法比瑞士博物学家、“目录学之父”康拉德·格斯纳(Konrad或Conrad Gesner或Gessner,国内文献常引为德国吉士纳,台湾引为德国纪士纳,皆不妥)的“万象图书分类法”(1545)早一千五百年。中国目录学考版本源流(版本学)、勘传本异同(校勘学)、辨学术源流(黄渊泉《中文图书分类编目学》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5年,140页,非原话),但始终没有催生书末索引。中国旧式教学要求文字全篇背诵,这是不是书末索引不带来任何附加值的原因?如果是,当今的中国读书人就不能不改变这个传统了。

yong321 发表于 2013-1-5 05:07

“索引”在民国初期也称“引得”。书末索引对参考书或任何一本无须通读的书有很高的价值,即便是需要通读的书也可起到帮助迅速找到所需内容的作用,除非读者都有陈寅恪那种能随口说出某段文字出现在某页的记忆力(顺便插一句,这是大大的浪费,陈先生用在这上面的脑筋完全可用在更具“生产性”的事情上!)。遗憾的是,中国读者大多没有充分认识到书末索引的价值:索引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做研究时耗在“非生产性”工作上的时间。

我读初中时第一次注意到非小说类英文书都有书末索引,立即感受到它给读书人带来的方便,并感叹我们中文书都没有是多么不应该。上大学时两大卷课本有索引,第一次见到中文书的索引,为著者对读者的体谅感到欣慰。那么,为什么英文书(非虚构类)有索引而中文书没有?我认为是制作索引需要投入的劳动差别所致,中文没有词分隔符,计算机软件难以识别词语,而英文没有这个困难,虽然索引制作者(indexer)仍须对软件拣出的几千个词作筛选,但至少省了最费时的第一步。不过这个回答不甚令人满意,因为中文软件已很发达,识别词的功能已基本成熟(如“黑夜总会过去”可以识别出“黑夜”、“过去”而忽略“夜总会”),但现在的中文书仍然很少附索引。

随着电子书(非影印类)的普及,索引的作用相应下降,但仍有一定的价值:因为它是人制作的,可对重要页码作特殊标记(黑体或斜体等),也可省略某些出现某词但非常无关紧要的页码,这些是阅读器的词搜索不可替代的。影印类书当然就更不必说,在这一点上与纸质书没有差别。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