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或者”
(一)古汉语的特殊性
人类所有语言中恐怕都不缺少表示选择的连词“或者”,但在古汉语里有两点特殊之处:它不用“或”字;这个词出现得不多。
王力《古代汉语》(610页)释“若”字时正确地指出:“[若] 连词。表示选择,等于现代的‘或’。《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注意:古代的‘或’字不是真正的连词,只有‘若’字才是真正的连词。” 王力在“或”字条(607页)又说:“后来连词‘或’虽然由此发展而来,但上古的‘或’还不是连词。” 另外,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或”字条释《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和李白“云霞明灭或可睹”中“或”为“或者,也许”,其中释义“或许”无疑是正确的,但“或者”易引人误解,现代汉语中的确可将“或者”理解为多种其他意义比如“也许”、“要么”等等(如“或者你去,或者他去”),但词典最好指出这里的“或者”不是最常用的、作连词的“或者”。
我们今天用“或”字非常频繁,但古汉语里这个意义的“若”字(或近代的“或”字)出现得并不多,原因不明。难道古人说话或写作时作选择不多?
(二)“或”的两个意义
无论是汉语的“或”或英语的or或其他语言对应的词都有这两个意义:
(1)不同的两者(或多项)选其一;
(2)“或”字后面是另一个名称,可用“也叫”、“或者叫”替代。
例如:
A:你可以吃一个苹果或梨。
B:番茄或西红柿吃了对身体好。
C:Myanmar or Burma is a country in Asia.
三句中“或”的意义只能通过上下文和听者的知识来判断是意义(1)还是(2):A中“或”取(1)义,B和C中“或”取(2)义。(B和C句有语用上的意义,试想有人不知道“番茄”这个词但知道“西红柿”,不知道Myanmar但知道Burma。)有趣的是,通过在Facebook语言学群询问,我们大致可知世界上至少几十种常用语言中没有哪一种的“或”这个词不具有这种意义的模糊性。这不是说说话者无法区分,而是说如果他这样简单地用“或”(或英语or、法语ou等等),那么听者无法不借助语境去克服模糊性。也就是说,迄今没有发现哪种语言强迫说话者在用词或语法上区分(1)和(2),或者说,除非他努力,否则他使用的“或”总是有歧义的。这个现象有趣是因为“或”是如此基本的语言词汇,而各种语言却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两个意义混在同一个词中了。
2021年3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