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武术和影视中武打的几点评论

(1)对练和敏捷性:拳击、跆拳道等训练的100小时中估计有不下30小时的两人对练,即1/3,但武术训练中该比例估计不到1/10。再扣除为表演而编排的对练,估计不到5%。对练少就不能提高敏捷性,而敏捷在实际运用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2)疲劳或能量消耗:影视中格斗不疲劳,这是艺术的夸张,或者说疲劳因干扰观众饱眼福而被删掉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不很明显或误导学习者的是,出腿消耗的能量也被忽略不计。实际情况是,一次出腿需要付出一次出拳的能量的好几倍;假如腿扫空,你的战斗力下降的程度远超拳扫空。
(3)出腿高度:为提高观赏价值,影视中出腿一般达到对方上身及头部的高度。实际运用中,除非对方毫无训练,否则很容易被抱腿而掀翻。正确的做法是踢膝盖或小腿,以使对方瘫软蹲下,同时可减少被抱腿的危险,并且自己付出的能量也因抬腿不高而相对较低。(跆拳道出腿高度尤其夸张,难道他们就不担心被抱腿?)
(4)武器:对方有除枪以外的武器时,影视中的正面人物多半徒手对付,以激发观众忌惡如仇的心理。假如实际遇到,通常应该做的是能逃就逃,不能逃就躲,不能躲才对打。对方有凶器时应尽量使用“道具”:椅子、拖把、一把泥土等。必须近距离接触时也尽量出腿踢膝盖或小腿,这除了(3)中讲的优点外,还可减少碰上凶器的风险(凶器在手上,位置较高)。总之,不可心中充满了英雄形象而逞能。
(5)动作间的停顿:影视中多个动作间偶尔会有半秒到几秒的停顿,这种做法是在好莱坞引进中国功夫之初因导演的要求而添加的,并沿袭至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看清楚,不致过分眼花缭乱。但在实际中,显然这是向对方故意提供可乘之机。

动作片尤其中国功夫片中的表演或艺术价值被影视充分利用,但大呼过瘾的观众可能因此而将它的艺术价值误认为实用价值了,有必要澄清和分析。

2022年11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