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翻译中音译用字的褒贬义
近代史上西方名物传入中国时,有些词是专有名词,对此中国人多采用音译。就许多国名而言,很多人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人一般用褒义字音译,如美利坚(或亚美利坚)、美国、英吉利、德国等,不过,相对弱小的国家就不一定享有此殊荣,如墨西哥不叫(比如)美西哥,尽管Mexico中的e与America中的e发音完全相同。这个现象有专文研究吗?搜到张荣荣《19世纪传教士编粤语文献音译词用字探析》一文(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第29卷第12期),文章重点讨论近代汉语外来词音译时的语音匹配(外来词发音主要跟粤语发音匹配),但其中几处也简短提到音译用字褒贬义的问题:
--- 摘引始 ---
“口”旁字的表意作用。“口”旁字揭示了词的口语性质,或与声音有关 ,游光明认为部分口旁字(表国名、人名等的字)表示贬义。
……
记录地名、国名、人名的音译词,出现了“辣”“剌”“非”“难”“笨”“破”等带有贬义、戏谑色彩的文字,如:咕哩噶哒Calcutta、曼哒喇萨Madras、阿古剌Agra、阿付干Afgháns、笨支里Pondicherry…… mussulman摩捞人(即穆斯林,《英粤》),这些字是清朝政府天朝大国思想及对其他国家的无知、蔑视的体现。
……
音译词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同文字书写形式就会展开竞争,淘汰异写形式,保留一种作为常用规范形式。竞争淘汰主要考虑文字形、义等因素:(1)选用易书写、笔画简单、较常用的字;(2)字义上,不用意义比较虚化的字,如哩、呢、吧、叭、啦等,换用利、巴、尼等字;不用使人联想到粗俗、蔑视意义的字,如破、辣、非、难,换用具有端庄、美好意义的字。因此马呢喇、马六呷、 啤、苏辣、非耳地难、笨支里、破鲁西国、脱破利、以撒比喇今天写为马尼拉、马六甲、卢比、苏拉特、费迪南、本地治里、普鲁士、的黎波里、伊莎贝拉,选用了既笔画简单,较常用,又给人端庄、正式意味的字。
--- 摘引终 ---
以上最后一段说明,音译词逐渐统一的过程中的确有贬义变褒义的现象,虽然中性字音译仍大量存在,但至少没有(或绝少有)褒义变贬义的现象(如果有,那一定是作者因憎恨所指对象而故意为之)。稍早时期“清朝政府天朝大国思想及对其他国家的无知”随着清政府逐渐认识到诸多方面不敌西方列强而让位于对他国尤其强国的敬畏和尊重,音译用贬义字改为褒义字是这种心态转变在文字上的体现。
(原讨论:国学数典)
2020年11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