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的“吒”字
哪吒在印度神话中的名字是Nalakuvara或Nalakubala。“哪”对映Na,但“吒”跟后面任何音节都对不上。据网友推荐的文章Meir Shahar(夏維明) 《Indian Mythology and the Chinese Imagination: Nezha, Nalakūbara, and Kṛṣṇa》佛教译经师不空(Amoghavajra,705—774)首次将他的名字译为“那吒”(“那”即后来稍加改写的“哪”)。作者说
Amoghavajra’s Nazhajuwaluo (followed by the shortened Nazha) might seem far removed from Nalakūbara, but it might have derived from one of the latter’s original variants. Different Sanskrit, and Prakrit, texts variously give the divine child’s name as Nalakūvara, Nalakūvala, Narakuvera, and Naṭakuvera (for which Nazhajuwaluo would be an accurate transcription, as the Sanskrit retroflex ṭa had been transliterated in medieval Chinese as zha).
先前我也猜到Naṭakuvera是“哪吒”的来源,并且真正的问题是Nalakuvara与Naṭakuvera的关系,更准确地说是l和ṭ互换的可能性。这个疑难Meir Shahar在他的书中并未回答,于是我写email询问,他答复说他只是研究中国宗教的历史学者,不能从语言学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l与r互换是常见的,但l和ṭ(清卷舌塞音,voiceless retroflex plosive或stop)的互换似乎没有先例,甚至难以想象人类语言中l与ṭ可能互换或混淆。我在两个语言学论坛询问,其中在Facebook印欧语言学群有一位研究者说,在印度-雅利安语支中,ṭ、ḍ和r可能混淆,并举印度东部Orissa(奥迪沙邦)的名字有时也写作Oḍisha为例。那么,在该语支中,ṭ与r混淆,而已知r与l混淆,ṭ与l混淆也就成为可能了。
总之,译经师不空在八世纪介绍“哪吒”到中国时,他一定选用的是哪吒名字的多种写法中的Naṭakuvera,并且只取前两个音节。假如他选了也许更为常见的Nalakuvara或Nalakubala,那么哪吒的中文名大概会是“哪剌”,或“哪拉”(如果用更晚些时候流行的音译字的话)。其实,拼音zha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如la容易读。假如你跟外国人讲né·zhà(或zhā)而他发这个音实在有困难,让他说né·lā或nà·lā也不太错,特别是考虑到梵文词源的情况。
增补:网友推荐季羡林《论梵文ṭḍ的音译》一文,说用来母字翻译梵文顶音ṭ同ḍ,也许与ṭ>ḍ>ḷ>l变化现象有关。季羡林在该文中(尤其45页及后)认为ṭ、ḍ是梵文,它的变体ḷ、l是俗语或巴利文。早期译经多译自俗语,后期译自梵文。这正好解释了不空在八世纪翻译哪吒名字时,采用多种写法中的梵文写法,而早在四、五世纪的鸠摩罗什译naṭa时汉译为“那罗”。流传至今天的“哪吒”这个名称来自晚期八世纪不空的梵文音译。不过,季羡林似乎没有解释为什么俗语或巴利文会将ṭ、ḍ变为ḷ、l,文章开始引用的周法高倒是有个猜测:“[对这个音]有时也用来母来翻译,或许来母的l音略有卷舌作用吧”。
2025年3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