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从主:如何读陈寅恪的“恪”?

陈寅恪的“恪”现通行读为kè,但一直有人认为当读为què。 据维基百科: “陈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客家话读“恪”近似普通话的“què(确)”。金文明在《守护语林》中考证,认为这是以讹传讹之谬,上杭客家话里,没有q这个声母,凡普通话q声字在客家话里多读作/kʰ/。……陈寅恪本人和至亲三代都读“恪”为què,是既成事实,不争的事实。” 这里不再重复既有的争论,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支持“恪”应读kè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陈寅恪本人和至亲三代都读‘恪’为què”是高度可信的事实,因为这个简单的调查几乎不可能出错,调查者也不大可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而另一方面,“據陳寅恪助教王鐘翰回憶,陳老所用的英文署名是Tschen YinKo(Ko一作Koh)”(见维基百科),这一事实在知乎上已有人贴出文字的图片作为证明,我补充一则证据: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在《通报》杂志上发表的陈寅恪悼文称陈寅恪为Tch'en Yin-k'o,虽然名字在文中第一次出现后加了括弧指出“或:k'iue”,但全文用的是k'o('表示送气音)。

但据我所知,该讨论从未回答这个问题:既然陈寅恪本人和至亲三代都读“恪”为què,为什么陈本人的文章、书信中称自己为ko、koh、k'o?我猜测这是因为陈寅恪意识到在他的家乡以外大部分地区,汉字“恪”读音为ko(或近似ko),为了与外界更好地交流,他宁可用更多人熟悉的读音而不是家乡音,这个选择无关学术,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让步。这在20世纪后半更不必说21世纪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假设一名四川人叫张角,他注册身份证或注册上学、上班时,他的名“角”的发音一定写作jiǎo而不是按四川方言写作go或ko(k理解为不送气)。当然你会说这是因为现在有规定必须使用汉语拼音,那么,在台湾、香港、新加坡呢?我想他也一定会优先考虑他所在地区以外的地区如何读他的名字,尤其是在发表较正式的文章时。

我们知道翻译专有名词有一个名从主的原则,即在目标语言中应尽量使用能模拟源语言中该词读音的字,因此(比如)法国男人名Jean应汉译作“让”,而英美女人名Jean则译作“珍”或“吉因”。按理说,陈寅恪应当按他对自己名字的读音音译“恪”为(比如)ch'ue、或后来汉语拼音通行后的què,但即便是他本人也选择使用ko(或类似拼法)。这显然违背了名从主原则,而且是他作为主人主动地违背了该原则。虽然这样做给他的家人带来不便(如果家人读他的论文或与外国人互通的书信的话),但却减少了与学术同仁交流的麻烦。可以想象,如果陈先生仍然在世,他一定会认可大多数中国人读他的名字“恪”为kè。

音译时名不从主现象在汉语中时有发生,例如1979年版《新华字典》的“百”字有bó音,仅用于广西地名“百色”,后来的版本中不再出现。近来安徽六安有读 “六(liù)安”还是“六(lù)安”的争论,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前者将胜出。汉语与拼音语言有一大不同,即字的读音相对固定,某字仅用于地名、人名的当地方言读法将不敌大汉语区对它的通行读法,这在交通、通讯更为方便的今天是无法抗拒的趋势,它的力量足以迫使该字的主人主动屈从,造成名不从主继而主从通行名的现象。在拼音文字中这种现象很少发生,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Worcester市,其第一音节常被外地人读作/wo/而不是他们自己读的/wu/,当地人或知道正确读音的人就会予以纠正。德克萨斯州Houston是大城市,所以美国人都知道读成/'hjuːstn/,但或许会被不熟悉美国城市的人读成/'haʊstn/,那也一定会被人纠正的。与此形成对照,汉语不大遵从这个规则,因为汉字读音的固定性远高于英语wo念/wo/、hou念/haʊ/的固定性。其他许多拼音文字的拼法与读法之间的一致性高于英语,以致许多词典不给每个词列出读音,但人名、地名的读音仍然遵从名字拥有者的读音。总之,名不从主、主从通行名是使用非拼音文字的语言例如汉语比较独特的现象,它的出现并不罕见。

2021年7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