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帕太《阿拉伯心灵》

[English description]

拉斐尔·帕太(Raphael Patai)(1910-1996)是匈牙利犹太人、人种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和人类学家,1973年出版、1983年再版的《阿拉伯心灵》(The Arab Mind)是一本文化心理学著作。2004年,《纽约人》杂志称该书是“新保守主义者关于阿拉伯行为的圣经”,是美国军方关于“阿拉伯人特别容易受到性侮辱”的观念的来源,由此该书收到公众的注意。(来源:维基百科The Arab Mind页)

我读这本书不是——或不仅仅是——为了了解阿拉伯心灵,更多的却是为了试图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比较阿拉伯和中国文化(虽然作者可能认为阿拉伯和拉美国家更具可比性)。中国文明大约一千年前兴盛,与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兴盛时间接近,大约二百年前衰败,晚于阿拉伯文化。两者的衰败都对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首先怀疑西方的崛起,继而惊异,随后完全否定自己的传统,最后逐渐对两个文明建立起更合理的评价。传统阿拉伯和中国文化有许多异于西方文化的共同点:痴迷于荣耀、“面子”或自尊,家族世仇和报复,极为热情好客,妇女的性贞洁,对西方科技肤浅的采纳,即不从整体上接受科学的精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该书从心理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历史进程、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注:这一段为笔者在Amazon上的书评选译)。

目前这本书没有中文版,在Amazon上有85条书评,平均得到3.8星(最高为5星)。现仅将目录汉译如下:

一、阿拉伯与世界 9
二、心灵的集体方面 16
三、阿拉伯的儿童抚养习惯 26
四、受制于语言的魔咒 43
五、阿拉伯个性的贝都因基础 78
六、贝都因价值(译者注:即贝都因所体现的方面) 89
七、贝都因民族精神与现代阿拉伯社会 103
八、性的领域 126
九、阿拉伯个性的伊斯兰成分 152
十、极端与情绪,幻想与现实 165
十一、艺术、音乐、文学 177
十二、双语性、边缘性和矛盾心理 190
十三、统一和冲突 216
十四、冲突的解决和“Conferentiasis”(译者注:即阿拉伯国家间以贝都因原型为基础的会议)
十五、关于阿拉伯停滞的问题 261
十六、西化的心理 284
结论
后记(1983年)
附录一、历史家的裁判:斯宾格勒和汤因比
附录二、阿拉伯世界和西班牙化的美洲的比较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