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疑义
废诸侯分封有利抗秦?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最后这句白话译为“从前秦国的那些禁令,恰好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排除创业的患难而已”,或“……正好足够帮助圣哲贤人为推翻秦朝排除了困难”。秦始皇颁布过一些禁令:
(1)废止诸侯分封;
(2)毁坏各地城池;
(3)熔掉兵器;
(4)镇压土匪、豪强。
司马迁认为这些禁令正好为抗秦大军提供了方便。毫无疑问,(2)使得攻城或更准确地说占领一个城市变得更容易。(4)也比较好理解,要组成抗秦大军,没有地方豪强就得从零开始。但(3)是“双面剑”,甚至更有利于秦兵,因为虽然普通百姓没有兵器了,但秦兵一定还是有的,怎么认为这项禁令对抗秦军队有利?(1)也不确定,司马迁认为没有诸侯更好抗秦,那么他认为地方军权高度集中于秦中央更有利于抗秦一方?这跟直觉有点相悖。有趣的是,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第四章讲绝对君权的土耳其比君主和贵族同治的法兰西更难被推翻,正相当于司马迁观点(1)的反面。
《屈原列传》
1. “屈原者,名平……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评:全文称“屈原”14次,“屈平”12次。“屈原”散见于全文,“屈平”主要集中于前三段。司马迁似乎随意改称,有规律吗?
2.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评:“穷则反本……呼天”,前文既说父母是人之本,为什么反本不呼父母而呼天?为什么劳苦乞求天佑、痛苦则望父母?假如将“天”与“父母”调换,是否可行?
3. “(《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旨)极大”。
评:“称”字难解。百度注:“称:引用,选用”。这个理解似乎是孤证,商务《古代汉语词典》“称”字无此义。接近的也许是“称举”,白话为“述说列举”,如韩愈《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闻其所为,每称举以戒其子”。
4.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评:意思当然是用厚币贿赂当官的人,但原文为什么在“因厚币”和“用事者”之间少了动词比如“贿赂”“贿”“赂”“赇”“与”“赠”“遗”?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完整语句都不应省略谓语。
网友认为“厚币”名词动用(用作及物动词)。这是个好的思路,只是“因”如果还解释为“用”则成衍文。但也许“厚币”名词动用,而“因”作连词而不是介词或动词,意思是“于是”,如《战国策》“以责(债)赐诸民,因烧其券”。
5.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
评:百度对“屈平既嫉之”中“既”字注:“既:副词,很,极”。讲得通,但似乎是孤证,《古代汉语词典》无此义。
2025年1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