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汤用彤佛教史有感
专门课题的历史写作与普通历史写作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它有外史和内史之分。比如对于科技史,外史介绍科技发明或发现的人物、时代背景、社会影响、事件的细节,内史讲解该项发明或发现中科技的细节。很明显,外史人人能读懂,但越往后的内史则越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致普通读者很难读懂20世纪的物理学史(外史部分除外)。专题史的内、外史比重因作者、讲述的时代、专题本身而异:科技史的内、外史可各占一半;哲学史则应当疏于外、详于内,读者阅读后应对历史上多位哲学家的主要观点较为了解,即便许多思想显得高深、抽象;至于语言史,为普通读者而写可多外史少内史,为专业人士写作则反之,必须详细介绍多个世纪以来的音变规律。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隋唐佛教史稿》是中国佛教史的权威著作。汤先生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包括典籍源流、佛经翻译、流派变迁,做了非常详细的考证,纠正了包括梁启超等人的许多谬误。但他的佛教史写作基本仅限于外史,介绍尤其分析各流派和个人的教义、观点、思想稍显不足。无神论者写宗教史当然不会以传教为目的或鼓励信教,但佛教除了在国家之间、在社会中传播,它毕竟是思想,而且是有庞大体系的思想,将它与哲学相比也不过分。假如哲学史基本只讲哲学家生平、他们的思想如何传播、形成哪些派别、弟子建立哪些宗派,那显然是不够的,这样的书可叫做《哲学的故事》(如威尔·杜兰特的写作),但称不上哲学史。虽然有人批评罗素《西方哲学史》(大概是古今中外销量最好的哲学史书)繁杂的内容太多,哲学本身介绍得不够,但毕竟还占大部分,再加罗素本人是哲学大家,他对各学说常有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我们说写普通历史的人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写科技史需要科技史知识,但写哲学史除了需要哲学史知识以外,必须要有较高的哲学理解力,最好作者就是哲学家,否则他只能写外史,写人物故事,缺乏足够的思想深度。佛教史被写成外史与此类似。
但另一方面,宗教史毕竟不同于哲学史。宗教除了教义,它对社会有较大的影响,外-内史含量之比自然高于哲学史。汤先生的著作是佛教史,不是佛学史,对佛教的方方面面都有介绍,疏于佛理分析大概也与这类著作的篇幅或性质有关吧。
2023年12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