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两个功能已丢失

古汉语中的一些功能在现代汉语不再存在,这里举两例。

1. 表虚拟语气的“微”

汉语在语法上没有虚拟语气,我们只能从语义猜想一句条件句是否表示绝不可能实现。“如果我是你”是虚拟的,因为我永远不可能是你。“如果我有一万亿元”也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人这么富有。“如果我现在有一块钱”很可能不是虚拟的。但21世纪的中国人说“如果我现在有一万元”就有两种可能,要看上下文来确定。这在英语等语言中就不会有歧义,直陈的条件句是if I have ... now,虚拟的则是if I had ... now。假如(虚拟的假如)汉语有办法明确表示直陈或虚拟多好!这种结构用于有些文章比如流行病学论文中,可能会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很多假设的情况。

一般认为,现代汉语比古汉语更清晰。但也有例外,古代汉语并不完全缺乏标注虚拟语气的虚词。作“不”或“无”讲的“微”就只用于虚拟的否定,如“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就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见《论语·宪问》);“微我,晋不战矣!”(“如果不是我,晋国就不会打这场战争了”)(见《国语·单襄公论郤至佻天之功》)。当然,“微”字“只用于事后的假设”(见王力《古代汉语》153页),即只用于过去式,但聊胜于无!可惜现代汉语连这点功能也丧失了,为语义的精确表达又添加了一个障碍。

有趣的是,阿拉伯语区分两种“如果”这个连词:普通的如果用إن(国际音标/in/),虚拟的用لو(/law/)。我们是否也可考虑类似的做法,比如普通的如果用“如果”,虚拟的如果用“假设”?当然,任何人不能强求他人对普通词汇的使用,甚至国家语委也不一定有这个权力,但某个作者比如一位流行病学教授可以在他自己的文章或书中声明他采用这种惯例(如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区分“之后”与“以后”那样),那还是可行的。

2. 宾语前置的“是”

成语“唯利是图”中的“利”是谓语或动词“图”的宾语,它因被强调而置于谓语前,助词“是”置于其后表示宾语被前置了。这种用法现在仅存在于固定表达式即成语中,不再能产生新的词组(no longer productive)。但在古代汉语中则常见,如“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小国期望贵国君王赐给恩惠(一说小国对贵国国君充满希望),怎么敢不完全听从命令?)(见《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为民做君者,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他的职责是)主掌国家)(见《左传·晏子不死君难》;中国华侨出版社《古文观止》误译为“要以国家为重”)。

汉语语句主要采用主-谓-宾语序,宾语前置可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说“那件事就不知道了”,但一般情况下不可前置。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汉语丧失了古汉语具有的一种表达功能。假如一个词有表明主宾功能的后缀(如德语、俄语、拉丁语那样),语序就可以自由。但汉语没有,前置时附加“是”是个好办法,其作用跟日语的を(o)相同。

2024年11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