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字形和源于读音的错别字

成语“鲁鱼豕亥”指文章或书的传写或刻印中出现错别字,因为“鲁”“鱼”两字和“豕”“亥”两字分别在结构上相近。汉字的计算机输入在早期有多种输入法,可分为基于字的结构和基于读音两大类,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大致可得出结论,后一种即基于读音的输入法的使用者占了大多数。那么出现鲁鱼豕亥类的错别字的可能性就降低很多,而打出只是读音包括音调接近的错别字却时有发生,这在从前包括古代是少见的。

网友“图说建阳古代刻书”介绍苏轼《木石图》原为“石不作皴,暑微着墨,颇具腴润之感”。我感觉“暑”当是“树”之误,他说“上网搜一下,还全都是暑微”(其实我也搜了),但他最终还是改为“树”了。由于这个评语在ctext.org上不见,那一定是现代人所写,因为“暑”“树”音近笔划不近,基本可判断作者用的是拼音输入。

另一例也有趣。网友“謝冰夷Evelyn”的诗作
“紅蓮枯淺渚,竹碎冷螢哀。
角鹿悲寒月,清思渺難裁。
芝蘭堪泛酒,桂露生玉臺。
笛凝秋雪落,潦倒故人杯。”
我初读后认为最后一字“杯”大概是“怀”的笔误,因为“怀”而不是“杯”与“哀”“裁”“臺”押韵,而且如果不按拼音输入就可能混淆“怀”和“杯”。我问了她,被告知就是“杯”,“杯”在平水韵中与“哀”同韵。我了,果然是。这当然说明了我的无知。不过这带来一个问题:今人所写古诗是否应按今音读?因为假如按今音读,这首诗就不押韵了。在一个论坛问其他网友,有人说“拟古人意,以古人为标准,自然应读古音”,或说“格律可采古人,平仄当以今论”。

2021年5月

Contact me
To my CNNote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