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rR5pz2k0 2023-02-06 立春之日阳光明媚,与家人逛了动物园。门票$26一张,支持值得尊敬的动物保护者和辛勤的饲养员们。首先赶紧到灵长类园区准备听规定时间的讲解,但讲解员始终没有出现。灵长类中最聪明的当属黑猩猩。两百年来,普通人常说人是从猴子变来的,更高级的说法是沿“猴-猩猩(orangutan)-大猩猩(gorilla)-黑猩猩(chimpanzee)-人”线性进化,但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实际的进化线路是一个倒立的树状图,其中猴、人、黑猩猩各自的祖先的祖先的祖先可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但猴、人、黑猩猩在分支的分支的底端,要说有关系也只是并列的关系。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其他灵长类动物会发展出语言能力吗?进化心理学家Steven Pinker认为不可能,人的进化这一支线上最早有语言的大概是非洲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但这支进化线早与其他灵长类的进化分离。不过想想,以前人们认为语言和工具的使用都是人专有的技能,但最近几十年发现越来越多的动物也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其中灵长类尤其擅长。那怎么能担保关于语言能力的说法就一定不会被推翻呢?所以我私下里希望Pinker博士错了,以便我们的后代发现动物也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 狮子馆与老虎馆相邻,想起几十年前一直想问的问题:要是狮子跟老虎放在一起,谁更厉害?七八十年代有一套儿童科普书叫《十万个为什么》,但里面的内容都非常正经,这种无聊的问题是不会有大人理会的。令人欣慰的是,2006年新版《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与植物》分册中还真有“狮子老虎谁怕谁?”,想必是编辑们死皮赖脸非要动物行为学家对这个毫无意义的问题给个说法:它们的生活环境不同,不会碰到一起;但假如硬要比(这里要用虚拟语气),一对一的话老虎可能能赢,因为老虎一般更灵敏,耐力、体重都强于狮子;但老虎喜欢独处,狮子群居,一只老虎还是打不过一群狮子的。这个答案挺合理,还颇能满足小男孩的好奇心。以前有种动物棋,规则是象打过狮、狮打过虎、虎…、…打过鼠、鼠打过象,现在有了狮和虎的权威答案后,那么狮打过还是打不过虎呢?我想编和玩这个棋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中国大地从未有过本土的狮子,但狮的形象自汉代就用于民间和宫廷。老虎则遍布中国,有时甚至太多,如明末清初的四川虎患。上世纪五十年代,重庆造纸厂派人到重庆以东约20公里处的森林寻找合适的树木作为造纸原料。考察队中一人意外与队伍分离。入夜后,他来到一庙里,发现一口空棺材,便在棺材里胆战心惊地过了一夜,以躲避老虎袭击。第二天,考察队找到了他。 大象馆的饲养员隔着围栏用水管向大象的鼻子喷水,大象吸足水后鼻子卷到嘴边把水喷进嘴里。虽然到处都有水桶,但有些象就是喜欢饲养员给它这样喂水。一般说来野生象比捕获的象长寿,但在休斯顿动物园,大象能活到五六十岁,与野生象寿命相当。动物保护主义者反对捕获野生动物,但至少对于大象,他们反对的对象应该是马戏团或雇佣大象的伐木或搬运公司,没动物园的事。这位饲养员说,园里的象被极端溺爱(pampered),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不愁吃喝,不惧偷猎。当然这仍然是个监牢,但这可是动物世界五星级的监牢,而且任何时间都在放风。对于那些不视自由高于爱情与生命的象来说,这无异于象间天堂。 动物园新增了一个小园,饲养着两只白头鹰(bald eagle,白头海雕,白头雕,秃雕),上面完全敞开。旁边的介绍有个问答:为什么白头鹰不飞走?因为它们在野外受了伤,已不能飞行,动物园圈养是对它们的解救。白头鹰是美国国鸟,形象威武、庄重,来照相的游客不少。我们知道英语的eagle汉译为“鹰”,hawk也译为“鹰”,不动脑筋的中国人可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中国青年报》2012年有篇国防大学的作者写文章说“美国是一个鹰崇拜的国家,美国的国鸟是北美特有的一种鹰——白头海雕,美国国徽、三军标识都绘有鹰的图影。与鸽派相比,鹰派因其在国家安全和利益问题上立场鲜明、态度强硬,极易取悦民众,赢得支持。”假如将这段文字译为英文,前半部说eagle,后半部说hawk,英语读者恐怕不能很快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用同一个词翻译原文中两个不同的词会造成这种误解,用一个已有明确所指的词对译一个目标语言中没有的概念也同样,例如“龙”被译作dragon,以致西方人不理解中国人怎么会用如此邪恶的动物作为吉祥物,中医的“肾”被英译为kidney结果有些肾虚的人去泌尿科检查肾脏功能;乱投医不都源于病急,也可能是翻译先贤们给后人埋的坑造成的。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rALj893m 2023-02-04 Facebook语言学群有人问,你并不很流利地讲某种外语能成为这种语言的语言学家吗?(Can you be a linguist of a foreign language without being perfectly fluent in that language?)大多数回答都说当然行。我的回答是看情况,并举了两个例。 (1)社会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William Labov(1927-)试图证明他的一个假说——新英格兰地区(美国东北部)中下层人对r字母不发儿话音(如念car为/kɑ/)、中上层人发这个音(念为/kɑɹ/),他到纽约有至少四层楼的商场去问店员一个问题。他明知第四层卖灯,但故意问店员灯在第几层,对方回答fourth floor,然后故意装作没听清让对方再说一遍。他到Saks Fifth Avenue(名贵店)、Macy's(中档店)和S. Klein(低端商店)作同样的实验,问经理、普通店员和上架伙计,得到系统的一手资料,证明了他的假说:商店越名贵、答问者职位越高、回答越认真(第二遍较之第一遍),发儿话音的可能性就越高,反之越低。Labov还对其他发音也做了系统的实地调查。这一例表明,需要作实地调研的语言学家需要熟练地讲被研究的语言才能做好研究。 (2)一位作古典研究的学者到希腊旅游,顺便去书店买本古希腊语的书。在店里,一位当地人以异样的目光看着她,好比在说“你的希腊语都说不好,怎么能读古希腊语?”。这一例表明,你的听说读写没有达到母语者的程度也有可能做好自己的研究。该例中的学者研究古希腊语,但即便是现代希腊语,如果她说话有口音但能敏锐听辨他人说话的各个音素,或她的研究与语音完全无关,就不妨碍她的研究。 顺便对上一则微博作个后续。设想某国的语言、文化、历史几个世纪以来只在欧美各国有研究,该国自己的学者因各种原因起步很晚。他们虽然有本族母语语言的优势,但在研究资料的掌握上却很被动:必须读英、法、德等语言的书和论文。我认为这里不存在不公平、不公正、殖民意识、或文化优越论,因为现代学术必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足够文献引用的论文一定是肤浅的),即便一位学者研究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他也不能忽略该领域公认的但以他国文字写成的成果。让我想到季羡林,他的学生钱学忠说,“季先生会十几种外语,但是唯独不会日语。他不学日语,是从青少年时候就下定决心,不学日语的。”季老对二战期间的日本深恶痛绝,因此故意不学日语,但他为了学术,却鼓励他的学生学日语。原因很简单,哪国文字中有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就学哪种语言。极端的情况:甲国自己的历史只被乙国记载和研究,甲国的学者难道撇开乙国文献凭空杜撰资料?季羡林因个人原因不学日语一定影响了他的学术,只是程度很小,因为他所精通的其他语言足以让他在印度学尤其佛教史上达到该领域顶峰,但他理智上很清楚,日语中存在不可忽视的材料。总之,我们今天批判欧美或欧洲中心论是对的,但需要批判它的错误之处,即它的主观态度,不能把它与因历史原因造成的研究成果集中于欧美或欧洲文献这一客观事实混为一谈。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qOLcDc8n 2023-01-30 上一则微博说古希腊研究学术界中希腊籍或希腊裔学者不多,至少比蒙古学界蒙古籍或蒙古裔学者的占比、中国学(中国历史、文化、语言等的研究)学界中国籍或华人的占比低。有网友说原因也许是当代希腊和古希腊文化之间有断层。这里牵涉到对文化断层的理解。我们常常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中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其中最强的证据是今天的中国人还能读懂两千多年前的文章和书。但我认为这个说法需要详解: (1)一般人想到的是汉字两千多年因为没有拼音化,我们大致能看出早期文字的形状,并举“一”“火”“山”等字为例。但这个举例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是偏颇的、contrived,不是随机抽样的。我们以高中毕业的教育程度为准,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未经专门训练估计能认出汉代早期隶书的50%以上的字,但对之前的小篆的识字率估计远低于50%,因此以文字识别程度为标准,说中华文明从汉代早期即公元前200年至今延续不断较为合理。 (2)另一个标准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假设所有中文古文都已转写为现代楷书,高中毕业生在不读注释的情况下能读懂50%的文章最早是什么时代(已学过的篇章不算)?我估计考《左传》《论语》《老子》等书的段落能答对50%的阅读理解题,再早的《尚书》《诗经》《易》如果不读注释,的确“佶屈聱牙”,堪比天书。因此最早的年代当为春秋中。依此标准,可以说中华文明从公元前500年至今延续不断。 回到希腊的问题。据Quora(相当于知乎)的问答https://www.quora.com/Can-Greek-speakers-read-and-understand-the-Ancient-Greek-language Can Greek speakers read and understand the Ancient Greek language?(说希腊语的人能阅读和理解古希腊语吗?) 其中一则回答:“The classical language (6th-4th century BC) is intelligible by 60–70% by any modern Greek provided some education level.”(“古典语言(公元前6-4世纪)对于任何受过一定教育的现代希腊人来说都能理解60-70%。”) 从其他网友的回答看,以上的说法是可信的。需要注意的只是,假如他们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之前的书比如《荷马史诗》,就变得很困难了。(这与中国的情形非常类似:《尚书》《诗经》变得比《左传》《论语》难很多。)一位61岁的希腊网友说,他在国外读了高中,但其他时间都在希腊,由于缺少了古希腊语的训练(大概在高中期间学得最多,好比中国的文言文教育),读古希腊语感到很困难。无论如何,假设中国人在中国正常接受中等教育包括文言文学习,希腊人在希腊接受中等教育包括古希腊语学习,按以上标准(2)即阅读理解古代文献,中、希都可以声称自己的文明从大约公元前500年延续至今。如果我们把标准换为(1)即识别古文字,很遗憾,中国人还不如希腊人,因为他们的字母几千年来改变不大,虽然古希腊文的字母间没有空格,但慢慢读还是能读出来,而我们中国人很难读出随机抽样的小篆、籀文、金文更不必说甲骨文,无论你盯着看多久。 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我认为古希腊学术界中希腊学者不多可能有两个原因:希腊人少;世界上的古典研究有悠久传统。只说希腊人少因此按人口比例算学者也少不是主要的原因,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蒙古人也少(希腊人口一千万,蒙古人口更少,仅三百万;如果都加上该国以外的同族裔人数,希腊裔仍然多于蒙古裔)。但由于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它的许多方面已在过去几个世纪被多国学者精细地研究,欧美顶级大学都有相关专业,迄今的成果好比高山大海,希腊学者仅有的现代语言的一点优势与这座山这个海相比实不足道,他们需要付出与其他国家的学者差不多的精力、拥有同等的智慧才能达到一流的水平。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qBUP3LeI 2023-01-29 美得想吃ta 中文有成语“秀色可餐”,法语有être beau (或belle) à croquer,大致可译为“漂亮/乖得拿来吃掉” (to be cute to eat),多用于形容婴幼儿。今天看到美国一本儿童故事,书的介绍https://www.simonandschuster.com/books/I-Could-Eat-You-Up/Jesse-Levison/9781576879658 说 “Hasn’t every parent looked at their adorable, chubby baby and thought: I Could Eat You Up?” “难道不是每个父母都看着他们可爱、胖乎乎的宝宝就想:我可以把你吃掉?” 多年前,我抱着一个几个月的胖小孩说了一模一样的话,旁边三岁的姐姐就哭了,说“不要吃掉她,她会流血的”。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qwmCpgKe 2023-01-28 读书习惯 一位网友说有人同一种书买了两本,读完一本后将读过的这本送人自己留下那本新的。但如果我是他,一定会留下自己读过的,把新书送人。读书时我会不时地在感觉重要的词句下划线,在页边空白写字,甚至补充书末的索引或自建一个小的索引,因此自己读过的书比一本新书对我更有价值。我读的书不多,但经常从书架上取下以前读过的随便翻,划线或有旁注的部分总让我记起自认为的重点或有趣的话。但更多的时候取下读过的书是因为要查找隐约记得的某个事实或观点,这时书末的索引便显得尤为重要。英文非虚构类书大多有索引,但有时感觉有些关键词漏收,我读到时就顺便补上,后来查找时就很方便[1]。遗憾的是,中文甚至其他许多语言的非虚构类书都很少带索引[2],我会在书末自建一个mini索引,虽然收词很少,但所指向的段落都是自己深切感到有趣的、今后可能用上的知识或思想。 许多网友喜欢纸质书那种实在的感觉和纸或油墨的芳香,但我读纸质书纯粹是为了方便作笔记。我读过几本电子书,实在忍不住要记下部分段落或写点评论时就另开一个Notepad文件,但这个文件是与书的文件分开的,始终不能习惯。再说,有时希望在文中指出错误,另开文件就很不方便比对,而且下次读正文时多半还会读错,因为你不可能随时想到这句话后来是否有勘误[3]。另一方面,电子版有它的优势:便于检索,不占空间。我非常赞成为古人或今人出全集或选集时完全采用电子版、废除纸质版,一来为了地球的生态少砍一些树,二来也是因为全集、选集多半只被人查阅而不被人从头到尾通读,因此它们更像参考书。 如果按本数算,古代的读书人比我们今人读的书少,但他们读书的总时间并不少,或许更多。因此可断定,他们读同一本书的时间更多,以致能背诵大部分章节或全书。曾国藩告诫家人要“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但那是古代,晚清也是古代。有些书可做参考书用,大部分书的参考性纯粹度(R)介于0和100%之间,纯粹的参考书如字、词典用于查阅,不宜从头到尾通读,R为100%,而《论语》在古代必须全文背诵,R为0(不是说不能被参考,而是在多大程度上被人仅用作参考书),上面提到的某人全集、选集的R值估计在80%或90%。从古至今有一个趋势:读书人拥有的书的平均R值逐渐上升。曾国藩强调一本书须通读后才读下一本,其实在晚清这已不大现实,现在就更不必说。[4] 古人与今人读书习惯不同,今天的我们每个人的习惯也可能不同。哪种最适合自己,只有自己慢慢摸索后最清楚。 [1]说来见笑,读波伏娃《第二性》后我最常引用的是任何人都不在意的一句话:“法语中大多数抽象名词是阴性”。索引中没有,我只好自己加了一条language noun gender并注明正文页码。在正文中我还写上“参考A. Brachet《法语词源词典》cxxii页”,因为Brachet谈到这个现象。 [2]陈得芝《蒙元史研究导论》有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到书中提到该学者的段落。刘津瑜《罗马史研究入门》与该书非常类似,也属于“导论”类图书,可惜缺索引,影响了它的使用价值。英文书也有索引做得马虎的,如哈佛教授Steven Pinker的畅销书《The Language Instinct》,索引简略不说,其中所有的页码都与实际页码差了两三页,这实属罕见;一定是最后修订排版后没人重新做一遍索引。 [3]我做过专门的勘误笔记,如“周作人译日本《古事记》”http://yong321.freeshell.org/cnnotes/ZhouZuorensTransKojikiErrataNotes.html 另外,勘误不一定是自己的,例如Toril Moi对《第二性》Parshley英译本的勘误。关于Parshley的严重误译和胡乱删改请见https://www.weibo.com/1938059975/L9bqG68W5 [4]关于曾国藩论读书,见我的http://yong321.freeshell.org/cnnotes/ReviewOfZengGuofanFamilyLetters.html 第二节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q3RhmxO5 2023-01-25 有道理!“轻声”不妨改名,因为发音的音量并不减弱。曾见过外国人学中文,大概老师说轻声发得轻,这位学生果然说轻声字时音量小,听来很生硬(但她的发音很准)。语言中某个不恰当术语误导学习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许多语言中词的阴阳性,初学者总想跟性别联系起来,其实此处的性不过是类、种而已 评“‘气氛’读作qìfen,而‘氛’的轻声听起来很像去声。很多人便以为‘氛’的正确读音为fèn,于是便将‘氛围’读成了fènwéi”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pQl3ur1A 2023-01-24 锻炼有助健康的观念在中、美近几十年才普及 最近美国一社区杂志的文章https://thebuzzmagazines.com/articles/2022/12/keeping-it-moving 作者说他记得大约50年前的一天看到一个人在街上跑步,他的奶奶惊讶地说“这人在干什么?”虽然运动员一直都有,但那时人们普遍的观念是我们应避免体力消耗,尤其年纪大一些时。后来1970年代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简方达1982年推出她的锻炼录像,医学科学对锻炼与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文章这段简单的叙述可作为维基Exercise条“历史”节的重要补充,维基从西塞罗“只有锻炼才能让人振奋精神,保持精力充沛”讲起,说人类如何在两千年里就知道锻炼的益处。但这位作者的回忆清楚地告诉我们,锻炼有助健康成为美国普通百姓的思想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中国的情况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观念晚清时没有普及,这可以从《曾国藩家书》推测得知。曾国藩(1811-1872)几乎完全没有想到锻炼对身体的益处,《家书》全书大概只有两处勉强有关:“家中后辈子弟体弱,学射最足保养”;“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曾国藩虽受时代所限(如以胖为健康,“身体发胖,精神甚好”),但缺乏锻炼有助健康的观念仍然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他终身处于亚健康状态;他带兵打仗,不是纯粹的文官;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华佗以来体育有助健康的观点(曾国藩读书广泛,古今之事、到晚年也包括西洋名物都熟悉或有一些了解)。他不满61岁去世,这也许与去世前两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有关——他对该案的处理虽然基本符合国际惯例,但却引来国民及好友左宗棠和曾受他庇护的李鸿章的责骂,勤于自省、试图忠君-贵民两全的他必定忧思沉郁。但假如他多练五禽戏、武术、或太极,想必还能多活一些年(参考:左宗棠活到72岁,李鸿章78岁)。 普通人开始普遍重视锻炼的时间中国或许早于美国。1952年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此锻炼有助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早于上面文章所说的美国1970年代约二十年。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pHktcLAw 2023-01-23 不读世界古代史,不知道中国伟大;不读世界近代史,不知道中国落后。只读中国史,不知道中国伟大还是落后。 评“不读中国史,不知道中国伟大;不了解世界史,不知道中国的落后。———资中筠”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pa7Rv9DI 2023-01-19 歌德说“不懂外语的人对自己的语言一无所知”,德国汉学家顾彬说得委婉一些:“不懂外语使中国作家不能够从另外一种语言系统看自己的作品”。这些说法究竟如何理解?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程巍《句子的手艺》中这一段可算作解读: --- 引文始 --- 假若说以“文言”写作的古代文人们要经过漫长的语言训练,而且终其一生要与句子纠缠不休,那么,当今,如在中国,由于“白话”无须训练,我们的文学创作家们往往“自动写作”,而真正的旷日持久的语言训练以及对字句的磨炼,可能只群体地见于日夕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训练的我们的文学翻译家们:他们翻译时,必须逐个逐个、逐层逐层地琢磨外语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风格,然后将它们“转换”为自己的母语,而这个“转换”过程是对每个母语词句及其结构的分析与取舍。…… 众多翻译家只在他们的译文中才显示出这种高度的语言才华,一旦他们自己写作,其语言才华或者说“文字手艺”就立即逊色不少——因为此时,他们不再像他们翻译他人作品时那样去“创造性地”琢磨自己笔下的每个词、每句话、句子关系以及风格,他们此时大多已沦入“日常语言”的无形之流了。 -- 引文终 --- 总结:除了上古时代,中国古代文人的文体与口语脱节,文言文的词汇、语法都必须单独学习才能进行创作。与此类似,外语翻译时词汇、语法也必须有意识地思考才能完成。这种逐句、逐词的思考和斟酌的“副作用”就是达到该创作者或翻译者个人语言能力极限的最好作品。相反,既无文体与口语的脱节、更无两种语言的转换来强制这种语言的思考就可能导致语言贫乏的写作。 补充:自然的白话可能产生出优秀的文学,但多数情况是,看似浅白的文字实际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真正随意、不对语句结构和词汇做不同可能性的衡量与选择而写出的文字多半是缺乏文学性的大白话。诗有打油诗,这种文章不妨叫做打油文。 题外话:程巍说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117/c431803-32608277.html “本·琼生的说法,“他[莎士比亚]拉丁文不识几个,希腊文更是一窍不通”(Though thou hadst small Latin,and less Greek)”。首先程误读了thou,这是“你”不是“他”。更重要的是琼生这句话有争议,一说https://shakespeareoxfordfellowship.org/wp-content/uploads/TOX20_Stritmatter_Misquotation.pdf hadst是虚拟语气因此实际应反过来。但更有可能的是琼生此处只是陈述事实(注意程漏译了“虽然”),下文在赞扬莎士比亚,如果是这样,汉译为“不识几个”“一窍不通”就错了 网友私信说歌德也许不是说“不懂外语的人对自己的语言一无所知”,而是“…对自己的语言懂得不那么深入透彻”。在goethe.de/ins/sn/de/kul/mag/20903459.html查到歌德原文Wer fremde Sprachen nicht kennt, weiß nichts von seiner eigenen,汉译“对自己的语言一无所知”是忠实的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p0Aax1lR 2023-01-18 梁启超、康有为创立保救大清皇帝會(保皇会),与通常理解的保皇派Royalist完全不同,名字反动,实质进步。它主张君主立宪,实属当时中国的最佳选择(或之一)。他们为什么取这个名不副实、自我践踏的名字?大概想强调保护支持改良的光绪帝。保皇会英文名Chinese Empire Reform Association尚可 评“[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他在流亡国外期间,又转而变成了保皇党,抛弃了革命的主张,以立宪派的领袖自居,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展开论战” -------------------------------------------------------------------------------------------------------------- https://www.weibo.com/1938059975/MoWA9od66 2023-01-18 逻辑问题: 汽车座椅是一种椅 椅是一种家具 所以,汽车座椅是一种家具 错在哪里? (来源:Steven Pinker《The Language Instinct》p421) ​​​ 我认为这个问题只是“椅”的歧义造成的。“椅”字可以有两个意义:1指普通理解的椅子,它是一种家具;2椅的延伸义,指任何像椅、供人坐有靠背的东西。在“椅是一种家具”中,“椅”取1义,但在“汽车座椅是一种椅”中取2义,大前提和小前提中并无重叠的词,因此这个三段论不成立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ouoF7hfu 2023-01-15 【对外汉语】 世界上的语言42%遵循主-动-宾的词序(SVO;我们常说主-谓-宾),45%为主-宾-动(SOV),后者如日语、韩语。Facebook语言群里有人指出汉语虽然是主动宾语言,但在有prepositional object(介词宾语、介词的宾语)时变为主宾动,并举两例 (1)我把手机忘了 (2)一本书从桌子掉下来 我认为(1)的确可以看作主宾动词序,这里“把”字将宾词“手机”提前到动词“忘了”之前。但“把”不能算作介词,而是助词(grammatical particle)。与介词不同,助词本身完全没有意义,只起一定改变语法结构的作用,删除它而不作其他调整语句将变得不合语法。英语里to do中to即一例。 例句(2)不是主宾动语句,因为“从桌子”不能看作“掉”(或“掉下来”)的动作接受对象,它是状语(adverbial clause)。事实上,把介词宾语看作宾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介词宾语与名词短语(NP,noun phrase)不同,一个NP仍然可看作名词,充当任何名词可担当的角色(如主语、宾语),因为NP的最后一个词是它的“头”(head);如“大船”仍然指船。而在介词宾语中,介词或后面的名词都不能充当词组的头,两者缺一则违背语法,更没有意义。 由于汉语“把”有前移宾词的功能,而英语中没有对应的结构,外国人学习汉语时他们说“我拿书过来”比“我把书拿过来”的时候多。 Facebook讨论:facebook.com/groups/polygotcommunity/posts/3361942987357783/ 回读者评论:是,“将”与“把”同义,只是现代口语很少用助词“将”了。“鸟尽弓藏”是成语,成语的内部结构似乎少有人分析,你的说法有道理,“弓藏”相当于说“把/将弓藏”,因为“弓”自己不能藏。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oaI78oma 2023-01-23 【英语学习】几则儿童笑话 * Little Amy, 3 and half, reads a book: h-a-n-d, hand. Look, Mommy, I have two hands. ch-e-s-t, chest. Daddy has no chest. Mommy has. l-e-g, leg... * Little Amy's Dad is a soldier deployed overseas. She wants to have a sister. Amy: Mom, can I have a sister? Mom: Yes. But we have to wait for your Dad to come back? Amy: Can we give him a surprise? * Little Amy is being quized on a science question. Dad: Amy, you know why the swimming pool is always closed when you hear thunders? Because a thunder is electricity. Water is a good electric conductor, meaning electricity flows in water very easily. So if you're in water and a thunder happens to touch water, you could be killed by the shock. Now the question for you. What is a conductor? Amy: A conductor is the person that tells people how to play music. * Little Amy and her sister Little Rosy are arguing. Amy: I'm smarter than you. Rosy: No. I'm smarter than you. Amy: You're wrong. I'm smarter than you. Dad: OK. OK. Stop. I think, you are both smarter than each other. * Little Amy is looking at the engraved text on the ground in a park, and reads aloud, "Our Children, Our Furniture".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nHU4C7ru 2023-01-10 张晟星《经穴释义汇解》除给出乾坤之中的释义,另给出一说“该穴正当鼻下口上,亦天之下,地之上,取其人在其中,因名人中”。不过穴位名只在汉语圈初学针灸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国际上用符号+数字指代穴位,汉语圈里中医师几乎从不讨论穴位名的意义,虽然孙思邈曾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评赵所生【人的鼻下为何叫“人中”】 -------------------------------------------------------------------------------------------------------------- https://www.weibo.com/u/1938059975 2023-01-09 "忘记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可能也是生活进步的一部分":这与有些人的进步观点相左。心理语言学家Steven Pinker在谈到世界上许多语言正在消失时说“如果一代人选择改用一种承诺他们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流语言,一些外部团体是否有权强迫他们不要”[if a generation chooses to switch to a language of the mainstream that promises them economic and social advancement, does some outside group have the right to coerce them not to on the grounds that it finds the idea of them keeping the old language pleasing](他不反对尽力保留原住民语言,只是提出这个问题) [评论澳大利亚摄影师John Feely拍摄蒙古民俗和他的观点]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nDv4eDR3 2023-01-09 【健康】谈到健康,我们必须强调适度。例如晒太阳有助于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但过度则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阻抗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但过度则会引起肌肉拉伤。这些过度操作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引起的害处与其适量操作带来的益处无关。例如晒太阳太多并不是反而减少维D的合成,过度的阻抗运动本身不会使你的肌肉萎缩。 那么,是否存在过度操作*在同一项指标上*与适度操作造成相反结果的行为或食物摄取?以下是一例: https://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d598203e1992 https://www.ucdavis.edu/news/can-eating-mangoes-reduce-womens-facial-wrinkles 2020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发现,每天吃85克芒果可以减少面部皱纹,但吃250克则会增加皱纹。从原论文 https://www.mdpi.com/2072-6643/12/11/3381 看,这项实验简单,做得无懈可击。对于为什么芒果摄入量增加几倍就造成皱纹反而增加,研究者也只能猜测:可能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糖分有关。这个猜测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但目前也没有更好的解释。该论文两年来有其他文章引用,但这项试验没有被任何团队进一步研究。 以上试验仅考察一个指标:面部皱纹量。适度摄入和过度摄入芒果在同一指标上得到相反结果,而不是过度摄入造成某种与该指标无关的伤害,也不是摄入量大则皱纹量减少得更多、或达到峰值(即芒果摄入多少与皱纹减少不再有关)。不知道在流行病学上对这类试验结果是否有专门的术语,但这类试验结果不常见是一定的。 (这则微博的重点是医学试验的一种特殊结果,但所举的例本身还是颇为有趣。希望减少面部皱纹的网友不妨每天吃大概半杯的芒果,坚持一段时间,很可能有效。)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nj17dJNI 2023-01-07 1月2日图书网站LibraryThing在脸书上纪念科幻巨人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生日。我顺便问:我们能说出任何一个预测互联网诞生的科幻作家吗?网站负责人很快答复,说除了阿西莫夫,也有人称乔治·奥威尔,还有以下文章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science/8-great-sci-fi-authors-who-attempted-to-predict-the-future 称马克·吐温也预测了互联网。 我读了他推荐的文章“8 Great Sci-Fi Authors Who Attempted to Predict The Future”(8位试图预测未来的伟大科幻作家)和文章提到的Telectroscope(大概可直译为“远电镜”)的维基页。总结了一下我的观点: 我们必须首先定义互联网的基本元素。它是一个由许多服务器组成的网络,每个服务器被许多客户端和其他服务器访问。(不必要求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数据传输,因为真正的互联网诞生时这也没有发生。)而这些科幻作家想到的只是改进版的电话(点对点)或电视(一点对多点)。前者完全不像互联网。后者更接近,但它的机制是广播的,因此客户端不能在任意时间访问特定的内容,并且一个“服务器”(即电视台)不与另一个“服务器”通信。我们可以理解当时的科幻作家不使用现代技术术语,如数据、服务器、客户端、通讯等等,但他们描述的场景足以让我们判断他们是否真的预测到了我们后来称之为互联网的东西。 总之,从古罗马(或希腊)的琉善到21世纪的刘慈欣,无论科幻作家想象如何丰富,他们能想象出的尖端科技或奇异世界不可能离他们所处的环境太远。说环境决定人显得陈词滥调,但在这里被离奇的证明。古代作家们能想到飞天、入海,近代作家能想到视频电话,因为这些幻想中的元素如天、海、电话、电视已为人所知,他们只须将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而互联网的服务器、客户端,以及它们带来的网上购物、社交等等,在古代和近代社会前完全没有对应物,科幻作家们没能预测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里无意贬低科幻的伟大贡献。这类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其实是“科学虚构”)有很高的娱乐性,并且据说偶尔也能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毕竟长时间思考想象世界的作者对于这个世界已有的东西和现象做出有趣的组合的能力可能高于常人。单就它拥有大量读者群这点说,科幻就有很高的价值。但对新技术的预测,例如互联网,我们必须分析出这项技术的基本元素逐一在科幻作品中查找,如果没有就不能拔高科幻的预测力,虚构它没有做出的贡献。 附:与LibraryThing的对话: Me: Can we name any science fiction writer that predicted the birth of the Internet? I can't think of any. LibraryThing: In addition to Asimov, I understand this claim has been made of George Orwell, and this article (link) claims Mark Twain as well. Me: Thanks for your research. I just read the article, and also en.wikipedia.org/wiki/Telectroscope I think we have to defin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Internet first. It's a network of many servers, each accessed by many clients as well as other servers. (No need to require client-to-server data transfer as that did not happen when the real Internet was born anyway.) What these sci-fi writers thought of are improved versions of telephones (point to point) or televisions (one point to many points). The former is not like the Internet at all. The latter is closer but its mechanism is broadcast, so a client can't access specific content at an arbitrary time, and one "server" (i.e. TV station) does not communicate with another "server". It's fine for the sci-fi writers at the time to not use terms of modern technology, data, server, client, communication, etc. But the scenarios they descibed are enough for us to judge whether they actually predicted what we later call the Internet.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n8nXqm01 2023-01-06 林纾不懂外语却与他人合作翻译了大量欧洲文学和少量美国文学,有网友称他只是起了润色的作用。我不大赞同,这让我想起一件事。当年在一家翻译公司工作,同事小张外语学院(现为大学)毕业,她建议我和她各自翻译同一本小说中的几段然后做比较,我欣然应允。现在只记得其中一句,“He put his hands on her waist”,我译为“他把手放在她的腰上”,再看小张的翻译,“他搂住她的腰”。当时我感慨,“怎么就没想到用‘搂’这个字?” 翻译讲求信、达、雅,即忠实原文、译文通顺、译文典雅。这三个标准必须按顺序要求,但在不同文体中各项的权重不同:科技翻译严格要求信,基本要求达,不要求雅(不要求不是不允许);文学翻译则基本要求信、严格要求达,雅的程度决定译作的高下。“把手放在腰上”绝对信,而且达,但淡然索味,“搂住腰”却信、达、雅均沾。有人称翻译是再创作,这对科技翻译显然是万万使不得的,但对文学翻译却是准确的描述。《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说“my work has been completely re-created in English”(我的作品已完全用英语重新创作了 https://www.theparisreview.org/blog/2016/06/14/gregory-rabassa-1922-2016/ ),他是在赞赏而不是贬低这样的翻译,他甚至不喜欢加脚注的翻译,因为那会影响阅读。 另一方面,文学翻译不仅要满足普通的文学读者的需求——对这些读者来说优雅的文字至关重要——,从大约上世纪中开始,它还肩负起为文学批评和学术研究提供原料的重任。对于后一类读者,不大求信、极端求雅的译作就成了糟糕的东西。韩国作家韩江的小说《素食者》英译后读者大赞,但随之而来的英文文章如 Lost in (mis)translation? A case against 'creative' translation of 'The Vegetarian' Award-winning novel 'The Vegetarian' fraught with errors 严厉批评译作中不严谨甚至错误的翻译。这正是两种需求很难同时满足的表现。林纾的译作后来大多有了新的替代,原因之一固然是林译用文言,白话运动后文言逐渐式微,但不能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林译中的省略或错误,他的译作不能用作西方文学研究的材料。21世纪的读者,无论大众还是学者,对信的要求比150年前都要高很多,翻译做得太林纾了也是不对的。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n5UzB43K 2023-01-06 网友告诉我他收到网名为 yong321- 发给他的诈骗短信,以不方便为由让人代买机票。其实我的网名 yong321 一看就知道属于低端网民专用,居然还被模仿!无意义的字符串后面加个无意义的减号岂不更无意义、更显低端?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n1kzzQ1G 2023-01-05 "那些…自己能读原著,为什么不自己翻译?":这个问题不知是否有人回答过,估计刚开始大家是为了帮助林纾(贫穷又喪母喪妻),其次他们中文文笔不如他也许是原因之一(胡适赞他“古文的應用,自司馬遷以來,從沒有這種大的成績”),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合作效率更高,毕竟一般人做不到“声已笔止”。 评“林纾不懂外文,靠别人口述……那些为他口述狄更斯、司各特小说的人,自己能读原著,为什么不自己翻译?” 网友:那就不叫翻译,应该叫润色 答:林纾的作用应该说还是远高于润色。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翻译,信、达、雅的比重大不相同,达、尤其雅的要求很高。称他与合作者的工作为合译最恰当。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mQ47uSi3 2023-01-04 中国人在音译时用褒义词是晚清以来的现象,之前用中性甚至贬义字。乾隆时美国叫咪唎𠼤,道光时叫米利堅,1860年后“美”逐渐代替“米”。稍弱一些的国家美化现象似乎不明显,如墨西哥的墨不叫美,虽然读音相同。我写过《中国近代翻译中音译用字的褒贬义》 评“中国人在汉译英上太委屈自己,在英译汉上又太抬举别人了(英吉利/圣诞节/枫丹白露,怎么文雅优美怎么来)。”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mxIKngj6 2023-01-02 世人皆知新版微博更难用,旧版最让我怀念的功能是过滤网友的微博只读原创。刚才发现weibo.com/friends这个链接还显现旧版,满心欣喜,但点击页面任何链接,又变为新版。 想起《上山采蘼芜》诗:“新人虽言好,未如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版与旧版颜色相似,但功能却大不相如。策划改版的manager犹如强迫孝顺儿子休妻娶新的老太,能、德、情俱失,只盼来日ta被休而成故人从阁去,新人从门入。 -------------------------------------------------------------------------------------------------------------- https://weibo.com/1938059975/MmpwamxyU 2023-01-01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对科威特实施闪电战。中国对伊、科同等友好,钱外长是安理会常任国中唯一与萨达姆当面会谈的外长,萨达姆听不进劝告拒不撤军,中国坚决站在科威特一方,拒绝了伊请求中国对联合国决议投反对票。那时的中国经济尚弱,支持科威特为后来科援助中国起到了很大作用 评“2006年12月30日,69岁的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在巴格达被处以绞刑” -------------------------------------------------------------------------------------------------------------- 链接: 2022年微博存档: http://yong321.freeshell.org/misc/WeiboPostings2022.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