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管见

我很荣幸在1980年代初有李芳丽这样一位老师,因为她和其他老师的辛勤培育,因为重庆一中这个环境,也因为我的家庭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我能够读上中国的一所好大学,后来又到美国读博士。一生在校读书二十几年,经历中、美两种教育体系,现在孩子在美国读书,因此对中美教育有一点了解,在此愿意与大家分享几点心得。

儿童的早期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西方的观念多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而中国的早期教育可能过早地进入知识的传授。不输在起跑线上有用吗?如果不输在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能力的起跑线上,那再好不过了,但不输在具体知识的量上却得不偿失,因为它不仅只是在知识上缺乏长期的效果,而且可能对后期发展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1970年代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接受直接进行知识传授的幼儿在四年级时比早年以玩耍为主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能力上反而更差,在与人相处和情绪方面也不如。几乎同一时间美国的一项研究跟踪儿童成长至23岁,过早接受知识传授的儿童后来有更高的犯罪率。[1]

在美国,到了初、高中阶段,学生总是被鼓励去追随自己的激情,即追求个人兴趣,这是一条常用于选择未来职业的训诫。无可否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创造发明的原动力。的确有一些美国学生最后选择了自己从小就热爱的活动作为大学的专业和一生的职业。但其实这是少数,实际情况是,更多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热爱什么,至少并不比中国同龄学生更清楚。由于这个告诫根深蒂固,许多家长和老师不对学生的未来职业提出建议(除了“追随自己的激情”这条建议以外),或建议不足,造成学生进入大学及毕业后因就业或收入等原因感到后悔。不过,这种情况在移民家庭中较少见,印度裔移民更是热衷高回报的专业,没有所谓个人兴趣(这也许跟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带来同样多的幸福这种观点类似)。因此,最好的策略不是走任何一个极端,而须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学生的确有强烈兴趣,并且这种兴趣对应一种值得追求的职业(这排除了比如纯粹玩游戏这种玩物丧志的兴趣),家长或老师就必须减少干预,反之,也就是多数的情况,给学生制定一个未来的职业规划就显得有必要。美国有些大学允许第一年不定专业,其优缺点都有,但进入大学后尽早定下未来的目标通常在经济上是划算的。[2]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逐渐认识到西方教育多鼓励、少责备。其实这种教育观念的历史只有大约一百年。不但如此,近年来已有教育界人士意识到多鼓励已经做得过头,需要纠正,以致2012年在马萨诸塞州一所高中毕业典礼上,英文教师发表了那篇有名的《你并不特别[美语,相当于“你并不是最棒的”]》演讲[3]:”是的,你被惯着、宠着,被带了头盔,被气泡包裹”。任何事情都要讲究度,西方的教育一味强调鼓励,导致本该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生走上社会反而不能适应,鼓励与责备的比例失调是一个原因。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另一个极端,一般认为过多的责备会打击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不过这个负面影响也许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被高估了,因为每个儿童都是如此,在他与他的朋友比较时就能发现。

讲到这里,必须澄清一个问题。美国的教育究竟是否强调知识的获得、对学生是否严格要求?注意以上所述是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中、美的小学教育差异最大,一个强调知识的灌输,一个注重玩、兴趣、探索。差距在初中缩小,尤其在美国较好的学校,学生的作业也明显增加。到了高中,为考大学,中、美已经没有太多差别,当然,美国教育还强调做义工、参加或领导社团活动。警告学生被惯坏了的演讲显然非常适于高中毕业生,而不是初中生更不能是小学生。

另一方面,美国学校内的竞争正在发生自上而下的蔓延。高中生每天做功课到半夜,好的初中的学生也差不了太多,甚至开始影响到小学。这通常伴随着亚裔进入这些好学校的社区和白人的迁出。白人家长抱怨这种竞争降低了他们的孩子的自尊心,他们搬出是为孩子提供“真实的世界”(认为这不是真实的世界)。亚裔通常被认为是模范少数民族,但仅在亚裔在社区人数相对少的条件下[4]。目前这些趋势在美国各大城市出现,但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假如亚裔学生使美国初、中等教育变得更具竞争性的唯一原因是这些学生擅长考试,那么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中的一些方面也许是传统的亚裔学生不具优势的。但实际情况是,华裔、印度裔学生在这些方面也并不差:组织社会活动、义工、更不用说参与科研项目、才艺竞赛。目前,这些优秀学生在大学录取时不得不面临多数好大学的潜规则的惩罚:他们必须比白人学生的SAT考试高出50到140分才能得到同等录取机会[4],当然比非裔(俗称黑人)和西裔(主要是墨西哥裔)就要更高了,以致一名印度裔学生假扮非裔而成功被竞争激烈的医学院录取。[5]

在中国,遏制因应试教育造成的竞争的一种方法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比例。“素质教育”这个词在维基百科上与英语的“Liberal education”(直译“自由教育”)对等,其定义包含“培养广泛知识和可传授的技能、具有强烈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参与意识的人……与重要的问题有挑战性的接触,注重学习方法而不是某个具体学科的学习”[6]。百度百科的解释更加具体,包含创造性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社会公德、世界观、人生观等[7]。这些都是美好的观念,但大学必须对学生按某种标准排序,以便选择最好的。如果这个标准不纯粹来自考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那如何考察呢?创造性能力的强弱能考察出来吗?社会公德的优良怎么衡量?理想状态下,学生参与发明创造或科技竞赛的成绩、对社区所作义工、教师或辅导课外项目的成年人所写推荐信等等都是很好的评价途径。但具体实施中必须做到透明、杜绝舞弊,如果社会大环境尚未达到诚信是惯例、舞弊被严惩的文明程度,保持传统考试对素质教育较高的比重是相对不更坏的一种选择,过多模仿美国的做法在中国的多数地区目前是不可行的。作为对社会负责任的个人,最好的行动是参与教育改革的伟大运动,同时在至少大多数的原则下遵守当地的惯例。改革不是革命,进步需要耐心,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改善不是孤立的,它依赖于全社会范围的文明的进步。

2016年9月
收于李芳丽老师教育文集《微痕》

[1]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freedom-learn/201505/early-academic-training-produces-long-term-harm “Early Academic Training Produces Long-Term Harm” [早期以知识为主的训练产生长期的危害] 尽管这是一篇博客,但文章引用了专业期刊中的论文。另见http://educationnext.org/much-too-early/。

[2] 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blogs/college-admissions-playbook/articles/2016-03-07/pros-cons-of-applying-to-college-as-an-undecided-major "Pros, Cons of Applying to College as an Undecided Major" [不定专业申请大学的优缺点]

[3] https://theswellesleyreport.com/2012/06/wellesley-high-grads-told-youre-not-special/

[4] https://psmag.com/ghosts-of-white-people-past-witnessing-white-flight-from-an-asian-ethnoburb-b550ba986cdb "Ghosts of White People Past: Witnessing White Flight From an Asian Ethnoburb" [昔日的白人鬼影:见证白人逃离亚裔社区]

[5] http://almostblack.com “How I Posed as Black to Get into Medical School” [我是怎样打扮成黑人进入医学院的] 又见http://nypost.com/2015/04/12/mindy-kalings-brother-explains-why-he-pretended-to-be-black/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beral_education [2019年7月增补]维基百科中文页后来采用“博雅教育”作为该词条的主要名称,“素质教育”列在“又译为”之后。

[7]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714/11105024.htm

[2023年11月增补]
文章最后一段指出模仿美国的素质教育以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诚信尚未健全的大环境中是不可行的,因为软指标依赖于诚实和对欺骗的惩罚。但写此文时没有料到传统中国上千年的考试成绩是硬指标这个事实最近二十年来在一些地区已逐渐成为虚构——甚至比这更坏,因为如今已知的作弊者仍能逍遥法外,这在科举制度较为成熟后的历史上恐怕没有先例。易于舞弊的素质教育可暂缓考虑。如果相对公平的应试教育也有舞弊,那么这些地区的教育和司法部门需要换血才能纠正。而对于政治家来说,这其实是一个难得的实践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机会:不是完全无为而治,而是以反掌之功收万民谢恩之效,于国于民,有百利而无一害。

Contact me
To my Miscellaneou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