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非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学英语是为生计,或为更好的生活。捷克谚语说“如果你只懂一门语言,你就只活了一次”。那你懂几门外语,你就相当于多活几次。说这话的人可能没有生活压力,很超脱,学外语只是为好玩,或随便开开眼界。今天的我也想超脱一下,英语已经够用了,找点别的东西学学,比如法语和西班牙语。
在美国生活除了会英语,真的不需要会别的语言,法语就更没必要。我学法语和西语是没有目的的。陈寅恪学外语是为了研究用其他文字写的历史,钱钟书是为了读原版的文学书,王同亿是为了研究核物理后来为编字典,但我的工作、生活都不需要这些。好像有人说没有目的的学习是没有动力的。但要是我有了目的就坏了,不管是我自己还是别人给定个计划或目标什么的,我一定会失去动力的,因为我不想为了没用的东西而给自己增加生活中已经有的压力。
因为没有压力,我的学习也就没有规律。兴趣来了学几小时,否则几天都可能不去碰它。不过一年多来,我大部分的日子都能在睡前读二三十分钟的外语,一半法语,一半西语。其实法语入门在先,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时还基本上按部就班,用了在国内书店随便买的商务印书馆的一本教材,本来是为法国游做的准备。我经常去哪游就先学几个星期那个地方的语言,除非他们说汉语或英语。不料后来对法兰西文化和语言有了点感情,就慢慢把书读完了。我本来对西语不感兴趣(说来惭愧,当年曾对博学的岳父大人说“西班牙语代表了落后的文化”!),但很多小的因素促使我决定也学西语:世界上讲西语的人多;我所在的德克萨斯西裔多;西语简单;小孩在初中学西语;中央电视台除英语、法语外,有免费的西语频道,通常有字幕,等等。我的西语学习完全不系统。本人自幼对各种字典情有独钟,曾背过《新华字典》、《新英汉词典》等,这次学西语就是从孤立的词入门。我用搜索引擎对西语1000个常用词进一步按使用频率排序,然后按顺序背,越靠前的越要记牢,几个星期攻下来了。然后去公共图书馆借西语儿童读物,边查字典边读,有时也读当地的西语杂志。今天的我们多么幸福,不但吃得饱、穿得暖,而且还有Google免费提供的在线翻译;查字典还读不懂的就输入到http://translate.google.com/#es|en|。基本语法无师自通,随便找几个网页读一读就够了,不过学得不扎实,迄今还常背错一些简单的conjugation(动词变位)。
要说学习的不系统,胜于我的大有人在。“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多种语言]”。更有甚者,金克木“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们当然是神仙,我是凡人,我用他们的办法恐怕是死路一条。但不系统的学习就是好,随心所欲,随时都为已经记住的单词、短语,为自己独自琢磨出来的语法规则而暗自得意。语言学习网站Lingq.com的创始人Steve Kaufmann通十一门外语,他猛烈抨击学校的外语教学,认为它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胜任实际工作。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学,在网上、车上、街上(如果生活在那个语言环境的话)。他的观点激进,却不无可取之处。建议大家读读他的The Linguist on Language(语言学家论语言),特别是15页“语言学习犹如坠入爱河”,准确,精辟,逗死人。
同时学多门相近的外语会互相干扰吗?会的。一次我在图书馆随便找了一本西语儿童故事,书名是“... al revés”。我就认为是在讲这个小动物做梦,后来才搞清楚al revés是倒挂着,不是法语的rêve。因为我背生词图快,通常不注意那些accent marks(', `, ^ 等等),不用说,考试我会死定了!(常用词还是注意的,只是al revés和rêve在现阶段还没有纳入我的常用词范围。)那么,我为什么不管多门外语的互相干扰呢?因为这要看它们是互相干扰多还是帮助多。总的说来,学会一个法语词,同一个意思的西语词就会更容易,这样的几率高于其反面(即更困难);先西语词后法语词也一样,更不用说它们有成千上万的词跟英语拼法很接近。声称会115种语言的Carlos do Amaral Freire博士说,会的语言多了,再增加一门新的语言就变得简单了。可见大家都认为多种语言互相帮助多于干扰。
我决定同时学两门外语还有一个考虑。蒋介石和傅雷都分别在给他们儿子的信里警告,学外语不可突击,只能慢慢来,否则记不牢。那么,如果我5天每天投入x小时总共获得的收获为y(即y=5x),我就不能指望在1天投入5x小时而那天还是获得同样多的收获(y<5x)。但我认为这个规律只适用于学一种语言,如果同时学几种,我应该获得y或接近y的收获,因为在同种语言上花的时间少了,就不至于感觉乏味。再说,在不同的语言间换来换去趣味无穷,有趣味就有动力。
背生词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不系统的、重读而轻写、重泛读轻精读的学习。我在《移民儿童学中文》里说,“几年前我看过一个吉利斯纪录的电视节目。‘世界上记忆力最好的人’能把45个不同的东西按几分钟前呈现给他看的顺序背出来。节目主持人问他有什么诀窍,他说,关键是要想出或编造出与那样东西有关的情景;如果我需要记住闹钟然后毛巾,我就想象早晨闹钟把我闹醒了,我起来用毛巾洗脸。”这些编出来的联系有时是很荒诞的,例如我要记法语的脖子cou,我想到英语里就学过的coup d'édat(政变),政变发生可能会砍有些人的脖子,cou就牢牢地记住了。出于好奇,查一下西语,发现脖子是cuelle,竟如此接近,就顺便记住吧。这些silly hints(傻傻的提示)只需要用几天,生词完全记住后就可以不要了,但它们比抄写每个生词十遍要有效,至少对成年人如此。
世界上的许多语言都有复杂的性、数、格等等。有些是有必要的,例如动词的词形变化帮助判断时态和语气,甚至省略掉的主语。但名词的性,就像汉语和日语的大部分量词一样,除了增加学习负担,真的是没事找事,不提供一点多余的信息,损人不利己不说,甚至会造出不必要的隐含意思。有人研究指出,以德语为母语的人用“美丽”、“优雅”描述一座桥,因为Brücke是阴性;以西语为母语的人用“大”、“危险”来形容,因为puente是阳性。难道桥在德国是母的,到西班牙或墨西哥就变成公的?这是非常无聊的东西。一位法国人说"If the French language was 'redesigned' to make it easier for the student, we would certainly get rid of the gender system."(如果重新设计法语以方便学生学习,我们当然会废弃法语词的性) 但我们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没有重新设计,那就忍着吧。不过我没那么多时间,反正不影响阅读,而我又是基本只读不写,且不参加任何考试,所以我几乎从来不背词的性。
说我只读不写也不对。虽然我学习没有目的,但为了找乐,有时就到法语和西语的论坛通过Google翻译贴点东西。那个西语论坛其实容许用英语写贴,但法语的就不行,我和一个法国人的英语帖子都被管理员删了。法国啊法国,你们为你们的语言感到多么的骄傲!由于我的语言水平不够,但我的专业Oracle(甲骨文)数据库功夫过硬,我就专找讨论Oracle的法语和西语论坛帮助解答问题,而且只关注回帖不多的帖子,怕读多了误解人家。我想这样别人不会太介意我蹩脚的语言而关注内容。好在这些论坛的坛风都格外地好,人人讲礼貌,少有英语同类论坛常有的不文明言辞,毕竟是讲同一种母语的同胞嘛(除了混在他们中的我以外)。结果呢,有一个法国人读了我的一些回帖对我说“ton français est déjà presque parfait!!!”(你的法语已近乎完美!)有谁知道在Google公司作机器翻译的,帮我谢一声。Google翻译当然是机器做的,为保证输出的法语或西语正确,我得随时注意输入的英语必须语法和用词简单,无歧义,少用习惯性短语,否则太容易闹笑话。要是你本想给新婚夫妇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因某种原因要写外语,想必你不会用Google翻译的“Money talks”或“L'argent parle”(有钱能使鬼推磨)。
语言学习一般讲究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有时外加译。但对特殊人群也许不需要所有技能都具备。这个观点我最初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一张《参考消息》上读到,一个台湾人提出的。人的生命有限,时间有限,如果我只想读书、看报,我就大可不必注意词的性,甚至发音。那台湾人的观点自那以后从未再听说,估计大家都认为听说读写同等重要,除非学死语言。虽然我听不懂西语的广播和电视,但我上下班重复听光盘。(我严格区分信息和知识,很多人开车只听新闻或综合评论,那是信息。我不从政、不经商、不当记者,每天听一点新闻、读一点报足矣,所以信息对我用处不大。但知识就不一样,而且几乎总是带来乐趣,而不像新闻那样喜忧参半。我说的知识就包括外语。)
翻译的技能需要单独练,不是会那两种语言就够的。记得当年跟我一起刚进公司的小张要我和她比,看谁能把一段英文故事译得好。我只记得有一段我译“他把手放在了她的腰上”,然后看了她的翻译,“他搂住了她的腰”。我觉得我是没趣的人,也不得不佩服她,毕竟是外语学院的高材生。我的翻译就只求信与达,雅就留给文人雅士吧。其实这也正是翻译业唯一完全没有受到机器翻译冲击的领域。到网上读一读,你就知道有许多职业翻译抱怨因为免费的在线翻译让他们丢了生意。
我有时好高骛远,手头两种外语还在初级,就在想下一个外语是什么。本来想日语,一位朋友说那小日本不值得学。想一想中国近200年的历史,除了俄国就算日本对中国最邪恶,总的说来美国倒是相对最友好的。学一门邪恶国家的语言总让人不舒服。不过,其实生活在日本的华裔在过去100年里受到的歧视甚至在二战期间也并不是太多[可参见吴伯康“回忆旅居日本三十二年”],也许还少于二战前的在美华工呢,只是在海外的日本兵在天皇的蛊惑下杀人如麻。我也想过德语,民国期间的博学之士几乎都精于英、法、德语。但据美国国防语言学院的资料,与法语或西语比较,美国学生需要多花50%的时间才能把德语学到同等水平。不过也有人认为法语和德语同样困难,且都胜过西语。另外据说德语好像越来越没用了,大家有兴趣的可读一读《德语在法国是稀有语种吗?》。记得我十年前在网上搜索计算机问题的解答还经常碰上德语,最近几年都见不到了。(除了英语,倒是中文的最多。虽然中国人喜欢抄来抄去污染Internet,但技术水平在十年里确实提高了不少。)说到语言的难度,当然得看你已经会什么。正如法国人觉得意大利语很简单,中国人觉得日语简单,这就是为什么印度人在全球各地都有很多作软件的,偏偏在日本其人数不如华人多。所以我的下一个语言如果只从难易讲,应该是日语或意大利语。到时再说吧。
我学外语没有目的,但不妨碍我想一个目的。学好法语和西语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周游法国和拉丁美洲了(想当年在墨西哥坎昆向一个小伙子硬是问不清西瓜在哪儿买)。或者可以过一过读原作的瘾了,至少会对钱钟书的《管锥编》多语种的引述会有更深的体会。或者用学外语来防老年痴呆,据说比玩拼字游戏有效。或者只是以学外语来保持良好的心态。我想一个人要在生活中保持好的心态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完全出于自愿的、没有一点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的慈善或义工,二是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学某种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屠龙之技,比如工作和生活都不需要的外语。我想起一个儿童故事。有个小孩在家里后院挖坑,任何人问他是为什么,他都说不知道,因为他确实不知道。几天下来,坑比较大了,他爸爸看了看,就去买了一颗小树种下去,大家都对这个决定感到满意。等我把新的外语学好了,我就会自然发现一片新天地。
2010年4月
对读者评论的评论
> 学得随心所欲,那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And it's also good to your health! > LZ 我的法语学习就是在学到名词的性 之后断掉了。。惭愧啊。。 > 后来想想,英语还没学扎实。先放放法语吧。。。 > 嘿嘿 不过又有动力了! > 谢啦~LZ It's unlikely you'll learn English better just by giving up on French. So, why not learn both at the same time? > 我等扎挣在饥饿线上的大多数只能期望当前最热门的专业能给我们带来稍高的收入 不做不需要功利性的学习并不会带来更高的收入,做不需要功利性的学习也不会,但有益于身心健康。算算得失, 岂不还是做了的好? > 我还是觉得语境最重要,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说的话,那学起来会快得多。 对。但有时语境会带来压力,例如生活在美国,你就非得学好英语不可,学习就没趣了。 > 一般的人,为何还要学习什么鸟外语?自己本身的语言都说不好. 德国汉学家顾宾特别强调用外语来提高自己的本族语表达能力,唉,怎么说呢?外语学好之前不会有感受的。我不 迷信他,但我可以说,我对他说的这一点深信不疑。 > 楼主大约是有语言天赋的人,可以同时学两门外语,加上英语,就是三门了。我前后学了十年的英语,至今一哑 > 巴,单词可能还记得几个。世界上只有米国人不需要学外语,... 楼主是有学语言兴趣的人! 至于哑巴一说,看你的需要了,我就不打算在西语和法语的说方面下功夫。你要是不与人接触,只是为读书,也不 用的。本族语是英语的人若想丰富人文知识(象参与龙腾国学讨论的人那样),其实是不幸的,因为他们会对外语 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会一种语言真的是能为你大开眼界。比如我在国内几个国学网站上读到有些帖子,用英文 一查,经常都能发现发贴人和其他参与讨论的人不知道或没有想到的地方。[2011年4月增补]
> 对成年人来说,要真正通一门外语其实是很难的 我有一个观点,但不知心理或生理学有无证明:年龄越大学外语越难可能只在听和说,学习读或写的难度可能在所 有年龄段是恒定的。哪位朋友或朋友的朋友研究心理学吗?帮忙问问。 > 如果目的只是能看懂外语写的文章,相比听说来说,可能要容易些。 的确,我作为文史爱好者,除英语外,基本只要求自己外语能读,就容易多了。 > 我身在非洲法语国家都学不会法语,只能用英语应付...我还有三四个月就回国。 我的朋友十几年前去了日本,他说刚开始只能用英语交流,后来就用日语了。生活在其环境中(不是只跟中国人对 话),用当地语言听、说只是时间的问题,尤其是听,耐心吧。 可惜,你很快要离开了。 > 后面的怎么也学不会了 什么意思?我看你在历史版发的帖颇有思想,那么聪明的人,我就不信你学不会。法语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啊?
Contact me
To my Miscellaneous Page